第四部分:前列腺炎癌知识(上篇)
一、概念及流行病学
298. 什么是前列腺炎癌?
前列腺炎癌是发生于前列腺炎部位的恶性肿瘤,也是男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它主要发生在老年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69.2岁,70~90岁为发病高峰期。前列腺炎癌是世界上第五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欧美国家发病率最高,在美国已成为最常见的男性肿瘤。亚洲国家发病率较低,我国属前列腺炎癌的低发病地区。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环境改变、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前列腺炎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我国也不例外。由于人们对前列腺炎癌的不断重视,加之检测手段的不断增多,早期前列腺炎癌的诊断率也较前大大提高了。
前列腺炎癌是人类特有的疾病,其他哺乳动物很少发生前列腺炎癌。尽管世界各国的医学家们都在深入地研究这一常见肿瘤,但到目前为止,引起人类前列腺炎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大量流行病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提示,其发生过程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年龄、种族、遗传、饮食、维生素、性生活、感染、激素水平、微量元素等。
前列腺炎癌也是人类肿瘤中自然历史最独特的一种恶性肿瘤。部分前列腺炎癌发展非常缓慢,甚至可长期处于静止状态而终身不被发现,只有部分发展至临床型前列腺炎癌。
299. 国内外前列腺炎癌发病状况如何?
前列腺炎癌是前列腺炎的恶性肿瘤。
前列腺炎是男性的性器官,在膀胱和尿道的结合部,像戒指一样裹在尿道外,参与性功能和精液的组成。前列腺炎最常见的疾病有前列腺炎炎、前列腺炎增生等,也可产生恶性肿瘤,前列腺炎癌就是前列腺炎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欧美国家,前列腺炎癌是常见病,占男性中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二位。有文献报告,男性尸检中7%有前列腺炎癌。种族、遗传基因、生活习惯等与发病率密切相关。
在我国,前列腺炎癌过去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大家了解比较少。但是,随着社会平均寿命的延长,中国特别是上海等大城市老龄化,以及生活习惯的国际化,前列腺炎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近几年每年前列腺炎癌的发病率比过去增长了10倍以上,成为男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第三位,正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重视。医学技术的进步,也发现了许多早期的前列腺炎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治疗结果也越来越好。
正确面对前列腺炎癌,了解前列腺炎癌,才能战胜疾病带来的烦恼,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300. 什么是前列腺炎癌的癌前病变?
最近十多年的研究发现,在前列腺炎癌的组织中存在着一种病理改变类型,人们称之为前列腺炎上皮内肿瘤。英文缩写名称为PIN。这是一种前列腺炎癌的癌前病变,病理学上将其分为低级和高级两类,特别是高级PIN与癌密切相关,往往同时或继之发现浸润性腺癌。有研究报告称,前列腺炎活检发现有PIN存在者,36%随之将可检出浸润性腺癌,若活检未发现PIN者,则浸润性腺癌的发生率仅13%。研究表明,高级PIN与前列腺炎癌密切相关。PIN的发生和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IN的出现比癌的出现早5年以上。随年龄增长,高级PIN发生率增高,PIN体积也随之增大。PIN和癌一样呈多中心性,其中周边区也是PIN的好发部位。由于高级PIN常与癌共存,因此,高级PIN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前列腺炎癌。
301. 前列腺炎癌临床如何分期?
前列腺炎癌在临床上常分为四期:
一期:癌肿局限于前列腺炎体内,体积很小,没有明显症状,无肿瘤局部浸润蔓延或转移,仅是经检查时偶然发现。
二期:癌肿范围仍限制在前列腺炎包囊之内,血清酸性磷酸酶不高,骨骼入淋巴者没有转移。
三期:癌肿已超过前列腺炎包囊的范围,附近的精囊、膀胱颈部也被侵犯,血清酸性磷酸酶也有增高,但尚无其他部位的转移。
四期:癌肿转移已超出前列腺炎邻近部位的范围,骨骼、骨盆有转移,甚至转移到更远的脏器,血清酸性磷酸酶显著增高。
根据分期情况,有助于判断预后及拟定治疗方案。
302. 什么是前列腺炎肉瘤?
前列腺炎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前列腺炎恶性肿瘤,但是对其认识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本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以青少年多见,约30%发生于10岁以内,75%发生于40岁以内。前列腺炎肉瘤的真正病因并不清楚,可能与胚胎发生、发育畸形、前列腺炎炎、会阴部创伤等有关。按照病理学家的分类,前列腺炎肉瘤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 肌肉瘤,又分为平滑肌肉瘤和横纹肌肉瘤;② 梭形细胞肉瘤,又分为纤维肉瘤和梭形细胞肉瘤;③ 其他肉瘤,有黏液肉瘤、骨肉瘤、脂肪肉瘤、神经源性肉瘤等,其中以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占多数。横纹肌肉瘤多见于儿童,平滑肌肉瘤多见于成人。
303. 什么是前列腺炎淋巴瘤?
淋巴瘤是一种源发于淋巴系统或其他器官组织中淋巴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前列腺炎的原发淋巴瘤非常罕见,不足前列腺炎肿瘤的千分之一。继发性前列腺炎淋巴瘤常不表现症状,多是在尸体解剖或手术中偶然发现的。继发性前列腺炎淋巴瘤的原因大多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肿瘤细胞可能是通过动脉转移到前列腺炎的,也有人认为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前列腺炎周围静脉转移到前列腺炎。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淋巴瘤转移至前列腺炎时往往同时已有广泛的远处转移。
二、病因
304. 前列腺炎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什么?
尽管前面提到了许多与前列腺炎癌有关的因素,但是前列腺炎癌的真正病因和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从事前列腺炎癌研究的人们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设和学说,如病毒致病学说、激素学说、营养学说、化学致癌学说以及癌基因学说等等。但是前列腺炎癌的发生和其他许多癌症一样,不是一种简单的学说能够解释的,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上述不同的学说可能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并且可能相互影响,最终导致癌症发生。
近年来,关于前列腺炎癌病毒感染,特别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研究报道不少,结果不甚一致,但总的结果显示前列腺炎癌HPV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前列腺炎增生,正常前列腺炎则无HPV感染或发生率很低。
癌基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恶性肿瘤发生学研究中的最大热门。人类细胞中存在着一种称作原癌基因或细胞癌基因的DHA片段,是正常细胞的重要调控基因,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它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被激活成具有致癌活性的癌基因:①基因突变;②染色体异位;③基因扩增和过量表达;④基因插入或重排。癌基因的蛋白质产物作用于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不同环节而诱发细胞癌变和影响细胞的正常凋亡,例如ras癌基因、C-myc基因、C-erbB-2基因、Bcl-2基因等。
抗癌基因失活也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研究最多的是P53和Rb基因。P53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是细胞生长控制基因,正常的P53基因产物可抑制肿瘤生长,但是在包括前列腺炎癌在内的许多肿瘤中P53基因都发生了突变,突变后的P53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就失去了控制细胞生长的作,并且还促使细胞向肿瘤细胞中转化。Rb基因位于13号染色体的长臂上,R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阻止细胞生长的作用,同时Rb基因还参与调控与细胞增值有关的原癌基因的表达,一旦Rb基因缺失或突变,细胞周期失去调控或某些原癌基因大量扩增即导致肿瘤发生。
305. 前列腺炎癌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前列腺炎癌的病因并不清楚,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年龄:前列腺炎癌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高,绝大多数前列腺炎癌患者的年龄在45~89岁,中位数是72岁。但目前的资料表明前列腺炎癌正趋向年轻化。
种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前列腺炎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是美国黑人,发病率最低的是中国大陆,两者相差120倍。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由于饮食、文化、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前列腺炎癌的发病率也不同。例如在美国,黑人发病率高于白人,白人高于日本人,日本人高于中国人。
家族史:家族中有前列腺炎癌患者的,其他成员发生前列腺炎癌的危险性较没有家族史者高2~3倍。
饮食:目前的观点是高脂饮食是前列腺炎癌的诱因而不是病因。
维生素:关于维生素的研究结果还不统一,尚缺乏非常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
输精管结扎:有人研究表明,行输精管结扎的人群,前列腺炎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金属锌和镉
前列腺炎增生:与前列腺炎癌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个争议的问题,有的研究认为增生有潜在的恶变危险,有的则认为两者之间无关系,只是相伴随发生的两种疾病,这方面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来揭示两者之间的真正关系。
性生活。
激素。
其他:生殖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前列腺炎炎症史等都可能与前列腺炎癌有一定的关系。
306. 生活中可能诱发前列腺炎癌的因素有哪些?
前列腺炎癌是老年男性容易患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原因迄今还没有完全阐明。根据有关的文献报道,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诱发前列腺炎癌的因素如下:
(1) 化学性致癌物质:主要来自外界环境污染。前列腺炎癌的发病,城市居民比乡村为多,如镉、苯胺、苯等对泌尿生殖系统器官致癌的影响最大。这种致癌作用,可以潜伏很长时间,有时是在接触这些物质10~20年才发病,故易被忽略。
(2) 高脂饮食:与肠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癌和前列腺炎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对于前列腺炎癌,高脂饮食易使人体发胖,人体脂肪组织能将肾上腺皮质激素中的雄甾烯二酮转化为雌酮,这类物质体内过多可诱发前列腺炎癌。此外,高脂饮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或饱和脂肪酸,都可以促使前列腺炎癌生长。
(3) 吸烟:吸烟不但容易诱发肺癌,烟叶中的煤焦油进入人体后可以诱发前列腺炎癌,另外,烟叶可加强其他一些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
(4) 性器官卫生:不卫生习惯,尤其有不洁性交现象可以招惹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前列腺炎长期而顽固的发炎也可能是诱发癌症的因素。
307. 哪些人容易得前列腺炎癌?
前列腺炎癌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对肿瘤产生的原因、肿瘤的发展等情况了解还不够,但是,已经发现了一些可能起作用的因素。
首先,是年龄。前列腺炎癌是老年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的年龄超过50岁,大部分在60岁以上。而年轻人的前列腺炎恶性肿瘤很少是前列腺炎癌,更多的是前列腺炎肉瘤等,这是另外一种前列腺炎恶性肿瘤,老年人很少见。
其次,是种族。欧美国家,是前列腺炎癌的高发地区;而在亚洲各国,前列腺炎癌的发病率要比欧美国家低得多。世界上,美国的黑种人是前列腺炎癌发病率最高的,白种人前列腺炎癌的发病率要稍低一些,而黄种人的最低。不同人种遗传因子有少许不同。
再次,是地区差别。同样是黄种人,在美国的亚洲后裔中,前列腺炎癌的发病率就要比亚洲人明显高。这可能与饮食、生活习惯等的改变有关,特别是高脂肪饮食中含较多的胆固醇,能使人体在体内自己合成雄性激素,而雄性激素与前列腺炎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还有,基因等的变化,有些人的基因有缺陷,促使肿瘤发生的基因增多了;或者抑制肿瘤发生的基因片段缺少了,人体发生肿瘤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当然,前列腺炎癌的发生也会增多。目前,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已经发现了许多这样的基因,今后随着技术的成熟,基因诊断前列腺炎癌、治疗前列腺炎癌就会成功。
也有人发现,以谷类食物为主食的人群中,前列腺炎癌的发病率比较低;性生活频繁的人群中,前列腺炎癌的发病率比较高;长期服用雄性激素的人群,前列腺炎癌发病率要比普通人群高10多倍,等等。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后必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因素与前列腺炎癌有关。
308. 前列腺炎增生是否会转变成癌?
前列腺炎增生是前列腺炎细胞增大、基质增多,虽然前列腺炎的体积变大了,但是细胞的形态是正常的,因此是良性的疾病。而前列腺炎癌是前列腺炎细胞发生了恶变,细胞形态发生了异常的变化,随着疾病的发展,恶变的细胞数目也越来越多,导致前列腺炎体积增大,质地变硬,甚至侵犯周围组织,是恶性的疾病。所以,前列腺炎增生和前列腺炎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它们造成的影响有相同的地方,如小便费力、淋漓不尽、小便频繁等,但结局可能完全不一样,治疗方法和疗效可能也会不同。
前列腺炎增生和前列腺炎癌的发生、发展都和雄性激素密切相关,但是两种疾病的好发部位不一样。从病理解剖上划分,前列腺炎可分为不同的带或叶。前列腺炎增生可以均匀增大,也可以呈现为结节状,它常常把最边上的一部分腺体组织压成薄薄的一层包膜,称为前列腺炎包膜。而前列腺炎癌往往长在前列腺炎的外周部分,甚至长在前列腺炎的包膜上。因此,前列腺炎增生和前列腺炎癌可以同时并存;甚至,前列腺炎增生已经做了前列腺炎摘除手术后,因为包膜仍旧存在,还可以再生前列腺炎癌。
因此,前列腺炎增生和前列腺炎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两者会转变。前列腺炎增生做了手术,仍然可以再生前列腺炎癌,手术不能预防肿瘤的发生。
三、不良预后
309. 前列腺炎癌是怎样转移扩散的?
前列腺炎癌中的潜伏癌,可以终身不发展,一直保持静止状态,说明其侵蚀倾向不同于其他恶性肿瘤。研究发现,发生于移行区或中央区的癌转移,侵蚀扩散倾向低于发生于外周区的癌。前列腺炎癌的转移扩散方式与其他肿瘤一样,有直接浸润、淋巴转移和血行播散三种形式。前列腺炎癌向尿道直接浸润可达尿道黏膜,向前向上可至膀胱三角区甚至双侧输尿管开口,向后可突破前列腺炎包膜浸润至直肠,前列腺炎癌也可以直接浸润至前列腺炎上方、膀胱后方的精囊。研究发现肿瘤侵犯精囊的方式有三,一是沿射精管系统侵犯至精囊,二是肿瘤穿透包膜直接侵犯至精囊,三是隐遁性累及精囊,找不到与原发癌相互连续的证据。最常见的方式是前两种。
310. 高脂饮食会加速前列腺炎癌的扩散吗?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高脂和高钙饮食将会增加晚期前列腺炎癌的发病危险,而且较高的热量摄入不仅会增加前列腺炎癌的局部发生,而且还会加速其病情发展。
尽管钙质摄入较高只使前列腺炎癌的局部复发率增加了7%,但是与那些钙质摄入最低的患者相比,钙质摄入最多者晚期前列腺炎癌的发生率几乎增加1倍。
研究人员指出,前列腺炎癌的发生与维生素D和Ω-3脂肪酸的摄入无关。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高热量摄入会增加前列腺炎癌的发病危险,而高脂和高钙摄入也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它会增加晚期前列腺炎癌的发生危险性。
四、症状
311. 前列腺炎癌有什么症状?
前列腺炎癌的发生、发展有个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
在前列腺炎癌的早期,由于肿瘤病灶比较小,局限在前列腺炎内,并且往往伴随有前列腺炎增生,因此,患者感觉不到肿瘤的存在,只有前列腺炎增生的表现,如晚上小便次数增多、排尿费力、排尿初等待,排尿末淋漓不尽、尿流变细、排尿停顿、分次排尿、排尿不畅感等。患者因为这些症状而去医院就诊,有些患者因此被发现得了前列腺炎癌,而且是早期。
随着疾病的发展,肿瘤病灶越来越大。它增大的速度比前列腺炎增生要快,因此,患者发觉自己的“前列腺炎增生”长得比其他人快,而且服用治疗前列腺炎增生的药物效果不理想,甚至不能排尿(医学上叫“尿潴留”),而去医院插导尿管。这时,医生检查时就会发现前列腺炎上有硬节,再作进一步检查即可诊断前列腺炎癌。
有些患者,前列腺炎局部的症状不是很严重,但是肿瘤比较早就出现了转移。前列腺炎癌容易出现骨转移,因此,门诊经常碰到一些老先生一不留神就出现骨折,到医院拍片时医生怀疑是前列腺炎癌骨转移引起的骨折,医学上叫“病理性骨折”,再到泌尿外科进一步检查,证实是前列腺炎癌晚期伴骨转移。也有因为肺转移、肝转移,回头检查前列腺炎时发现了癌症。
所以,前列腺炎癌早期的症状与前列腺炎增生的症状一样,无法区别,并且容易出现骨转移等。因此,上了岁数的老先生,有了前列腺炎增生的症状,必须同时检查,排除前列腺炎癌的存在。只要早期发现肿瘤、早期治疗,就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五、诊断及分期
312. 验尿能否测知前列腺炎癌?
科学家运用新的基因科技,只要验尿就可以检测出前列腺炎癌的迹象。
313. 前列腺炎癌检验法有何新进展?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科学家发表了一项新的技术,可以帮助医师分辨患者是否罹患前列腺炎癌。
过去的分析技术利用一滴血液,可以在30分钟内分析血液样本中一些相关蛋白质的表现情形,例如前列腺炎特异抗体(PSA)。而现在这个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到(4~10)╳10-9克/毫升的PSA,以往在这个浓度时往往必须依靠切片才能判断是否罹患癌症。
虽然这个技术还在评估中,不过研究人员相信这个方法对于位于癌症边缘PSA浓度的蛋白质分析是有用的。
这项技术在前列腺炎癌的PSA边缘浓度的特异性准确度约有71%。
314. 如何评价基因检测诊断前列腺炎癌?
美国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一种新的基因检测方法诊断前列腺炎癌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100%。
目前通常测定前列腺炎特异性抗原(PSA)血浓度来筛查前列腺炎癌,但非癌性前列腺炎疾病患者PSA血浓度亦可升高。研究发现,前列腺炎癌过度表达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
AMACR的优点在于它是癌症特异性,只存在于癌症组织。AMACR亦可用作其他癌症的诊断标志物。对各种癌症细胞进行检查后发现,结肠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淋巴瘤和黑素瘤都过度表达AMACR,以结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炎癌表达最高。
研究者认为, AMACR是对现有前列腺炎癌诊断方法的重要补充,AMACR可大大提高前列腺炎癌的诊断准确性。诊断有困难的前列腺炎针吸活检标本,可进一步检查AMACR获得确诊。
315. 前列腺炎癌需要作什么检查?
前列腺炎癌的检查主要分四方面:
体格检查:首先,对所有前列腺炎增生和怀疑有前列腺炎癌的患者,必须进行直肠指检,即医生将食指伸入直肠内,直接摸到前列腺炎组织,了解前列腺炎的大小、质地、结节等。通过直肠指检能发现大部分前列腺炎癌的迹象,如前列腺炎结节、质地硬、前列腺炎癌向周围浸润生长等。前列腺炎的直肠指检是无创伤、简便、有效的检查,在绝大多数医院和门诊都能进行,一个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这个检查能对前列腺炎癌做出早期的诊断,结合进一步的检查,就能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直肠指检的重要性丝毫不容忽视。
其他的体格检查,包括体表的淋巴结、腹部有无肿块、骨骼有无压痛和畸形等,早期的前列腺炎癌患者往往没有这方面的表现。
血液化验:前列腺炎癌可以抽血查前列腺炎特异性抗原(PSA)。这是一种蛋白质,前列腺炎组织中含量比较高,但是血液中含量很低,正常值不超过4微克/升,前列腺炎增生、前列腺炎炎症等情况下也可能略有升高。当发生前列腺炎癌,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血液中的PSA就会明显升高,超过10微克/升,有的甚至超过100微克/升。当血液中PSA略有升高,如4~10微克/升时,还可以抽血查血清游离PSA(简称fPSA),根据fPSA与PSA的比值,了解前列腺炎癌的可能性,决定是否要作更深入的检查。少数前列腺炎癌组织不产生PSA,故这些患者的血液中PSA指标是正常的。
血液化验还可以检查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等,对判断有无肿瘤转移,特别是骨转移等有一定的作用。
影像学检查:这里说的影像学检查是指B超、X线、CT、磁共振(MRI)、同位素等。这些检查能了解器官、组织及肿瘤的大小、位置、有无扩散等。一般说来,影像学检查除非明确发现了肿瘤的转移或者向外浸润,否则很难确定病变的良恶性,因此,往往是在明确了病变性质后,再作影像学检查来了解病变的大小和范围等。
病理检查,即活检:这是确诊前列腺炎癌的唯一手段,有一定的痛苦和创伤,但是对诊断前列腺炎癌、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应该鼓励和提倡。理论上讲,活检可能会导致肿瘤转移,但是这个可能性很小,临床实际工作中没有发现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不必多虑。
316. 怎样才能确诊是得了前列腺炎癌?
前列腺炎癌在不同的阶段,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有些前列腺炎癌不容易发现。早期的前列腺炎癌有些局限在前列腺炎组织内,体积也很小,它不引起症状,医生检查也无法发现,血液指标也是正常的。这些患者可能是因为前列腺炎增生而手术了,手术后做病理切片时发现了很微小的肿瘤病灶。
有些患者因为前列腺炎增生的症状比较明显,到医院就诊时,医生进行直肠指检时发现前列腺炎有硬节,再抽血化验PSA也升高了,最后做活检证实是得了前列腺炎癌。
少数患者因为其他部位发现了转移性肿瘤,病理切片证实是前列腺炎癌,回头再检查前列腺炎时,却发觉前列腺炎体积、质地没有异常,血液的PSA指标可能正常或者升高,多次作活检却找不到肿瘤组织。这可能是前列腺炎中的癌组织非常的小,以至活检无法取到,但是,肿瘤的恶性程度很高,很早就发生了肿瘤转移。
对有疑问的患者,作直肠指检、化验血液的PSA指标、进行必要的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炎癌的唯一途径。
317. 前列腺炎癌分期是怎么一回事?
肿瘤分期是从事肿瘤治疗和肿瘤病理诊断非常重要的指标。医师按照肿瘤患者就诊时某种肿瘤生长的大小、范围、与周围的关系,是否有局部侵犯、是否有远处转移来对肿瘤患者疾病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的依据。肿瘤的分期情况对指导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判断治疗结果、评价患者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是Jeweet分期法,这种分期将前列腺炎癌分为A、B、C、D四期。
但是前列腺炎癌发展并不是严格按照分期顺序进行的,可出现跳跃,即有些A期和B期可直接发展至D期,临床上见到的有些患者,其前列腺炎并未查见肿瘤或肿瘤很小时即可见到有远出转移,就属于这种跳跃发展,应引起患者和医生的高度重视。
318. 什么是前列腺炎癌分级?
前面提到的前列腺炎癌分期是反映肿瘤大小、数量、范围的客观指标,而前列腺炎癌的分级则是反映前列腺炎癌恶性程度的客观标准。我们常说的肿瘤的良恶、好坏就是反映肿瘤分级的概念。前列腺炎癌的分级对判断肿瘤发展速度,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预测患者的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
前列腺炎癌的生物学行为比较独特,预后差别也较大,影响因素也很多,目前的分级方法很多,但都有其不足。较常用的分级方法是由美国医生Gleason 提出来的分级方法,也叫做Gleason分级。这一分级方法较其他方法能够更准确地预测预后。Gleason分级主要是依据肿瘤细胞腺体的分化程度和肿瘤生长类型来判断评分。Gleason分级共分为5级:1级,细胞分化好,腺体排列紧密、均匀,肿瘤多呈圆形,边界清晰;2级,腺体大小不一,排列略不均匀,肿瘤仍有界线但欠清晰;3级,腺体形态明显不规则,肿瘤界线不清,亦可成筛状生长;4级,腺体界线不清,且小,呈浸润生长;5级,极度分化不良,肿瘤边缘几乎不存在。
六、治疗原则
319. 前列腺炎癌有哪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前列腺炎癌以综合治疗为宜,但在具体治疗方法上,针对不同的患者、疾病的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手术治疗:这是前列腺炎癌最常用的治疗选择之一。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治疗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手术又可以分为前列腺炎癌根治术、前列腺炎电切术、双侧睾丸切除术等。
(2)内分泌治疗:即激素治疗。前列腺炎癌是激素依赖性肿瘤,肿瘤的生长依赖雄性激素的水平。通过降低甚至去除患者体内的雄性激素,肿瘤就会受到抑制,部分患者的前列腺炎癌细胞能全部死亡,疾病可能治愈。
(3)放射治疗:前列腺炎癌对放射治疗比较敏感,与手术一样,它也可以分为根治性放射治疗、姑息性放射治疗、联合治疗。
(4)物理治疗:利用物理的原理,把低温技术、激光技术、超声技术等应用到医疗过程中,就形成了前列腺炎癌的冷冻治疗、激光治疗、“超声刀”治疗等新兴的治疗方法。
(5)化学药物治疗:即化疗。由于前列腺炎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普遍不敏感,因此,化疗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仅作为终末期肿瘤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
(6)其他:如中药治疗、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治疗、基因治疗等,也可以作为前列腺炎癌的综合治疗中的一种选择。
320. 什么是前列腺炎癌根治手术?
前列腺炎癌根治手术是前列腺炎癌的外科手术治疗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目的是通过手术,把前列腺炎、前列腺炎包膜和盆腔可疑淋巴结等器官、组织一起切除,这是手术范围非常广泛的治疗手段。
前列腺炎是疾病的源头,当然需要切除。前列腺炎包膜是假包膜,是被压扁的一部分前列腺炎腺体,也是前列腺炎癌的好发部位,必须一起手术切除。前列腺炎癌的淋巴转移首先到达盆腔区域的淋巴结,因此,做前列腺炎癌根治手术时必须同时切除可疑的淋巴结。当然,如果有了很多的淋巴结发生了肿瘤转移,则手术就没有必要了。
手术可以选择下腹部作切口,也可以选择会阴部作切口,国内、国际上通常选择下腹部切口进行手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微创手术的开展,腹腔镜下进行前列腺炎癌根治术也越来越多,这些新的手术方式使患者的创伤越来越少,受到患者、医生的欢迎。